原标题:味浓香永 武当山茶
好山好水出好茶。 武当山茶产业研究院揭牌现场。
茶以山名,山以茶显,自古“名山出好茶”。
十堰,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和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道教圣地武当山所在地。聚仙山之灵气,蕴天地之精华,八百里武当,造就了品质不凡的武当山茶。
目前,十堰茶叶基地面积达87.9万亩,茶叶企业300多家,年产量2.6万吨,年综合产值过100亿元,产品畅销国内大中城市,并远销欧美、非洲和东南亚等地。
山水育茶
好山好水出好茶。十堰,位于我国秦巴山区汉水谷地、鄂豫陕渝四省市交界处,是我国茶叶重要发源地之一。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炎帝神农在秦巴武当山一带搭架寻药时最早发现并利用了茶,因此被称为茶祖。
巍巍武当山,绵延八百里。武当山茶大多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崇山峻岭之中。在地域特征上,茶产区内植被丰富,土壤以偏酸性的黄棕土和沙质土为主,有机质含量高;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以及汉江最大支流堵河贯穿十堰全境,水资源丰富;这里南北气候兼备,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降雨充沛……这些优越的地理气候环境,孕育了武当山茶“形美、香高、味醇、有机”的品质,其中茶多酚含量高达31%。在文脉特征上,著名道教圣地武当山以道法自然闻名于世,道家文化千百年来生生不息,这使得武当山茶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阮建云研究员对武当山茶这样评价道:“十堰的茶叶,滋味非常浓厚,香气悠长,闻着像幽谷兰花一样,又像槐花那样强烈而浓郁。”原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研究员曾评价说:“武当山茶外形自然优美,和谐圆润,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优良的茶树品种,造就武当山茶‘绿豆汤、清花香’的独特内在品质特征。”
产业兴茶
刘仲华院士(左)和陈宗懋院士(右)为武当山茶点赞。
守得茶山变“金山”。
十堰市委、市政府成立由市委分管领导为茶叶产业链长的工作专班,建立“一名市级领导挂帅、一个工作专班负责、一个市直单位牵头、一个专家团队指导、一套保障措施跟进”的“五个一”推进机制;出台《关于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意见》《十堰市茶产业链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十堰市茶叶产业链成员单位职责清单》等重要文件;每年从本级财政列支1000万元资金,重点对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品牌培育、科技服务、招商引资、市场开拓等给予支持,采取政策性补贴、财政贴息贷款、以奖代补、项目倾斜等办法,全力支持武当山茶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目前,全市有茶叶企业300多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市级龙头企业31家,茶叶专业合作社700多家;茶叶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系列产品达七大类100多个品种,已由过去的单一绿茶生产转变为绿茶占比70%,红茶、白茶、黑茶共占20%,茶饮料、甜茶、茶工艺品、茶提取物等系列产品综合开发、全面发力的新格局。其中,现有茶叶绿色食品24个,有机食品12个,地理标志产品2个。
去年,全市茶产业综合产值超100亿元,茶叶年出口创汇达2000多万美元,茶产业已成为该市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保护核心水源区的生态产业,引领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产业。
品牌立茶
十堰将武当山茶品牌打造纳入全市农业重点工作,整合资源要素,在全市统一打造武当山茶区域公用品牌。
十堰组建工作专班,成立品牌打造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创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协会运作、双牌经营、分步实施”的品牌打造运作机制,组织全市最具实力的龙王垭、圣水等茶叶龙头企业作为品牌打造的核心企业,形成品牌的强大合力。
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已授权备案使用“武当山茶”商标企业115家,包装设计统一加标“武当山茶”公用品牌,按照“武当山茶+企业商标”的双品牌运行模式,正在建立质量可追溯系统,加强对原料、半成品、成品抽检,实施“一物一码”,统一标识、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对外宣传。
期间,十堰茶叶先后荣获“中国第一文化名茶”“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等殊荣。通过市场调查,多家武当山茶授权企业均表示使用武当山茶品牌后,销量、门店客流量和消费者认可度显著提高,武当山茶品牌培育成效凸显。
科技强茶
创新赋能茶产业。经过长期发展,十堰深谙:茶产业要走得更远,必须围绕产业链进行科技创新。目前,十堰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联合建立武当山茶产业研究院,致力于创建茶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开展武当山茶生产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示范应用、技术指导培训等工作。
围绕产业链技术升级,十堰成立茶叶科技服务团队,重点开展全产业链示范推广服务。实施一批重点研发、产业创新、协同推广等项目,大力推广中茶系列、鄂茶系列等优良茶树品种;开发利用有地方特色的茶树种质资源;加大茶园机采、机剪、机耕、机防管理技术推广力度,促进节本增效;积极推广“三季采茶、四季制茶”模式,通过机械化提高夏秋茶利用率,有力促进茶农增收;积极引进新设备、研究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十堰茶叶资源综合利用率不断提升。
根据十堰茶产业发展规划,到“十四五”末,茶叶基地面积力争达到100万亩,综合产值预计达到200亿元以上,努力把茶叶产业建成引领山区农业绿色发展的示范产业。
武当山茶香飘万里会有时
7月9日,以“发展茶科技、培育茶品牌、做大茶产业”为主题的“武当山茶论坛”在十堰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陈宗懋,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刘仲华,分别以《茶叶绿色防控与质量安全》《依托科技创新,提升茶产业竞争力》为题作主旨发言。
“真是好山好水出好茶啊!”当日刘仲华院士连着用两个“震惊”来概括品鉴十堰茶叶时的感受,“十堰出产的茶叶外形好,颜值高,让我们感到震惊;十堰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茶叶独特的香气,更让我们感到震惊。”
十堰出产的茶叶到底有多好?刘仲华院士说:“武当山茶‘色、香、味、形’俱佳,绿茶香气浓郁、回甘生津快、颜值极高,红茶优雅鲜醇、茶汤浓厚、回味顺滑。十堰的茶叶完全具备‘安全、好看、好喝、健康、有文化’的好茶五要素。”
同样,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李增裕认为,十堰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出产的茶叶品质优良,茶叶形美香浓,而且绿色有机。同时,十堰发展茶叶产业的势头强劲,前景很好。
陈宗懋院士也表示,十堰的茶叶包装不错,精致漂亮,茶叶味道好,品质比很多地方的茶叶都要高。但陈宗懋院士也很疑惑:“这么好的茶叶,为什么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也很少在各种展销会上看到过。”
陈宗懋院士的这番话引起了许多参加论坛的茶企和茶叶经销商的思考。“我们对茶叶的宣传确实太少了。”来自湖北吴氏茶叶有限公司的吴豪说,和同属湖北的恩施相比,这几年,很多人都知道恩施富硒茶,但十堰的茶叶却藏在深山人未识。另外,他还认为,制约十堰茶叶发展的因素有,十堰的茶叶产量低,而且成本高。竹溪大明商贸物流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大明认为:“十堰发展茶叶的基础很好,起步也早,但是大家都是各自发展,缺少一个主心骨,没有带动作用。”
刘仲华院士也特别提出了十堰茶叶龙头的带动示范作用。“这么大的体量,只有一个国家级龙头企业,显然是不匹配的。”他还指出,十堰茶叶公共品牌市场的影响力有待加强,龙头企业集群的规模有待扩大,国际茶叶市场的竞争力亟待提升,茶资源深加工的利用率有待提高。
好茶藏在深山人未识,如何去改变这种现状呢?陈宗懋院士建议,十堰首先要扩大宣传力度。“每年有那么多展销会,你们要大胆走出去,让别人来认识你。”他说,在重视宣传的同时,还要注重茶叶的品质,特别是茶叶的质量安全问题。
刘仲华院士建议,在生产端上,十堰要讲究标准化、规范化的栽培,尤其要减少化肥的使用,增加有机肥使用的比例,还要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从而提高茶叶质量安全的保障。在加工端,要在吸取传统加工工艺的同时,提倡标准化、机械化、自动化乃至智能化,真正实现规模化和品牌化。十堰未来要进一步扩大现代化大型加工企业的比例,让农民种好茶,企业加工好茶,使十堰的好茶形成规模,从而形成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另外,在茶叶的业态创新上,十堰要把茶、旅、文、康、养融为一体,把茶的文化属性跟旅游属性结合起来,利用好武当山这个世界著名的旅游品牌,实现茶旅融合发展,在第三产业里面形成十堰茶产业新的竞争力。
让人欣喜的是,在当日举行的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授予十堰市“茶业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称号,并与十堰市人民政府签订共建“茶业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战略合作协议。与会领导、专家们还为武当山茶产业研究院共同揭牌,建立武当山茶产业培育、孵化、发展的长效合作机制。本次论坛还吸引了一大批客商到十堰投资茶产业,香港万鑫国际商贸进出口有限公司、湖北小胜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知名企业在现场进行了签约仪式。
“十堰是个好地方,发展茶叶的基础很好,我们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十堰的茶叶一定可以走出去。”陈宗懋、刘仲华两位院士对十堰的茶叶产业发展充满信心。